从工业4.0到中国制造2025 -pg电子试玩网站免费
1、中国与德国工业现状分析
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和德国工业发展现状,可以看到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机械制造领域的大国,中国制造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一直保持线性增长。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今后能否可以发展成为制造强国,这是我们大家都尤为关注的。
德国是传统的制造强国,中国市场引进的很多先进设备尤其是世界一流装备都来自德国。和西欧很多国家工业产值gdp不断下降的情况不同,德国2011到2012年的工业产值gdp反而增长了5%,这说明德国的工业是不断发展的,而且正走向更强。
金融危机和欧债风波后,西方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德国想通过工业4.0来巩固其工业强国地位。
2、浅析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德国工业4.0由一个科研项目上升为德国国家级战略,具有自下而上的趋势,这其中,德国国家工程院(acatech)和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fraunhofer)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德国工业4.0的愿景是什么?主要是实现低成本的个性化定制。大家都知道个性化定制,如果不考虑成本谁都可以做,而低成本个性化定制是有难度的。我们看到德国规划工业4.0时考虑人的因素非常多,包括如何实现人的工作与生活和谐统一,这是工业4.0非常重要的内容。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工业发展阶段,参考了德国在工业领域一些发展经验,尤其是基于工业4.0提出的分阶段发展规划。即主要实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战略和行动纲领。
中国的思维方式是自上而下的,中国政府可以用政策和国力来推动。而德国则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确保技术研发和应用效果。如通过智能互联的技术,把数据采集后,实现顶端控制,通过顶端优化最终实现智能服务的要求。
德国现处于3.0向4.0升级阶段,大家可以看到德国很多企业的智能化程度非常高,再加上互联互通和智能制造的结合,德国迈向工业4.0顺理成章。因为他们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有工业基础,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后给企业带来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相比较,中国很多企业未达到3.0水平,很多还处于2.0阶段。我们系统性还没做好,流程也还没优化,想一步走到工业4.0,是不现实的。
3、深层解读工业4.0与智能服务
首先来研究一下德国工业4.0和智能服务概念(smart service)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把技术落地,把商业模式落地,最终帮助德国整个社会提升竞争力,这其中可以看到德国两个政府级大型研究项目:一是工业4.0,另一个是智能服务世界,这两者通过一个智能装置相互连接。
通过工业4.0生产的设备,产品实现智能、互联互通;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第二步的智能服务,即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模式,这是德国政府目前重点推动的,也是在工业4.0时代下一定会出现的新的模式。
要实施工业4.0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而传感技术、机器人、信息及通信系统和新型生产系统将来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离不开物流,没有物流,工业4.0行不通。
工业4.0时期需要新型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架构,资源集中是一个趋势。我们在云端把很多数据集中在一起,很多控制是在离散状态进行的,需要通过局部智能实现个性化的生产和定制。
工业4.0时下,一定要进行一些颠覆性的创新,如谷歌和特斯拉,他们在机器人、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很多创新理念是颠覆性的,其可以一步走到工业4.0创新。
其他还包括一些模式上的创新,比如很多公司过去是生产型企业,现在不仅搞生产,也搞服务,提供增值服务。过去是卖产品,现在是卖产品 服务。对于客户来说,他们要的并不是产品,而是服务。
我们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对物流来说也可用新技术来发展新的东西。未来一定会从生产产品上升到提供智能服务,企业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竞争优势!
4、中国应该学习德国什么
中国人有pg电子试玩网站免费的优势,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政府非常强势,企业也很包容开放。而弱势在于容易浮于表面,基础性工作不系统,标准化工作不到位,为此,工业4.0或中国制造2025都给我国工业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
为了应对先进国家的竞争,我们需要学习德国人严谨科学的智能工厂规划方法。德国人一贯重视流程,德国人专门为流程管控开发了很多软件,很多德国企业管理者认为工业4.0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流程优化。德国人这种重流程、重软件的务实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智能、柔性、自动化的物流技术是工业4.0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学习德国人务实的技术研发能力。工业4.0的智能工厂里柔性自动化非常重要,而在中国,很多企业因为柔性自动化做不好,反而做成了刚性系统,这是无法实现个性化定制的。
德国企业认为人在智能工厂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这与很多中国企业“用机器把人换下来”的态度截然相反!德国人重视以人为本,他们不断优化老年工人的工作服和工作环境,不断研究机器和人如何能更好地协同工作。很多德国企业的生产现场每天都在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他们认真总结,不断革新,这些我们中国企业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