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拟推动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双反”调查,对我国外贸有何影响? -pg电子试玩网站免费
近日,法国拟推动欧盟对我国电动汽车企业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双反”调查)。虽然目前处于法国提案阶段,但欧盟将有可能针对电动汽车行业发动贸易战。
当前欧盟还未明确是否进行“双反”调查,但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近日计划推出新的欧盟经济安全战略,将包括对外投资和实施出口管制等措施,旨在保护欧盟的经济利益和技术优势,为经济政策增添国家安全的元素。这是欧盟从自由贸易政策转向更具防御性姿态的最新迹象。
据《政治家》(politico)报道,欧盟委员会贸易部门正在讨论是否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第一轮调查或将于7月12日启动。
尽管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对开展调查“不予置评”,但欧盟内部市场专员布雷顿表示赞成,认为“进口的快速增长已成为欧盟工业的一个问题”。
法国发起“双反”的原因
该报道指出,法国一直以来主张对中国向欧盟出口电动汽车施压。据悉,在法国2023年第一季度的电动汽车购车补贴中,约有40%流向中国企业的产品。法国总统马克龙称,“我们不希望用法国纳税人的钱来加速欧盟以外地区的工业化。”受这一观点影响,法国将调整电动汽车补贴的实施条件,以使其仅惠及欧盟本土的电动汽车品牌。同时,法国也力促欧盟对中国的电动汽车企业开展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并借此提高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减少对欧盟本土电动汽车企业的威胁。
法国这一做法的目的,可能在于促进外国电动汽车企业为绕过关税壁垒并享受财政激励而在法国投资建厂,以使法国“赶上其他欧盟国家,成为电动汽车行业的中心”。6月16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会见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时,直言希望特斯拉“选择法国”。
此前,法国官员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也曾就建设乘用车海外工厂与法方开展可行性谈判。不过,在海外电动汽车企业欧洲工厂选址问题上,法国面临与其他欧盟成员国的激烈竞争。2022年,特斯拉首个欧洲工厂在德国柏林启动生产,而德国、西班牙、波兰、匈牙利等国也纷纷向比亚迪抛出“橄榄枝”。
德法分歧加剧
相较于法国,德国在对华开展电动汽车“双反”调查的问题上显得较为谨慎。原因在于汽车是德国的优势产业,中国也是德国汽车产业最为重要的出口和投资目的地之一,德国担心一旦加征“惩罚性”关税,可能引起中国市场的反制,从而损害德国在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收益。
今年5月,欧盟市场的纯电动汽车新注册量增长了70.9%,市场份额从9.6%跃升至13.8%;混合电动汽车也达到了27.6%的增长率,市场份额占到25%。预计中国企业出口的电动汽车在2025年将占到欧盟电动汽车市场的15%,该比重在2022年尚低于10%。从价格来看,去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电动汽车的平均价格在3万欧元左右,而特斯拉最便宜的model 3也达到4.5万欧元。富有竞争力的价格、成熟的技术成为中国电动企业进入欧盟市场的主要优势。而一些主张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双反调查”的欧方企业和行业协会则认为,低价优势可能来自于中国不公平的产业补贴或企业抢夺市场的策略。
目前,该调查提案仍在讨论中,尚无涉案电动汽车的调查范围、技术性指标等进一步消息披露。据研究机构结合既有“双反”案例时间线的分析,预计中国企业2023年7月30日之前在欧盟到港清关的电动汽车企业不会受到本案调查的影响,2024年2月25之前到港并办理完成进口报关的中国对欧盟电动汽车出口企业受到本案追溯征税的可能性较小。
光伏产业的“双反”教训
马克龙曾在发言中提及,“绝不能在电动汽车市场上重蹈我们在光伏发电方面所犯的错误,我们在中国工业中造成了依赖,并使其制造商繁荣昌盛”。法国雅克·德洛尔研究院(jacques delors institute)贸易学者elvire fabry表示,“欧委会可能很快就会获得有效实施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所需的所有信息,我们有光伏的先例。”她预测这次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欧洲国家将更加团结。
这场给欧盟留下深刻印象的对华光伏产业“双反”措施开始于2013年(2012年启动调查),直至2018年9月结束,涉及中国光伏电池组件、硅片和电池。尽管“双反”给中国光伏产业带来阵痛,但欧盟本土光伏产业并未在此期间崛起,而是转向从东南亚、韩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台湾等地区进口,不得不承受价格更高的光伏产品。
2018年恢复正常贸易以来,中国光伏产品对欧出口持续攀升,目前欧洲从中国进口的光伏组件重新占到其需求总量的90%。从欧盟对中国光伏实施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到希望与中国企业合力推动技术进步,态度的转变折射出中国光伏产业的竞争力,也表明欧盟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同样能够实现互利共赢。
反观电动汽车领域,欧盟倘若对中国发起“双反”调查甚至实质性措施,究竟能否“得偿所愿”实现制造本土化,仍存在巨大争议。
对中企的影响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2022/23年1-4月我国新能源车企在欧洲市场销量为15.4/6.8万辆,占比6.1%/8.3%(不包含特斯拉),销量占比较高的车企均带有欧资或者欧洲品牌背景,且在欧洲具备产地,较难发起反倾销。
▪ 有欧资背景的车企(收购欧企/与欧企合资):例如吉利领克、上汽mg、东风易捷特、吉利smart,此类车企受益于合资方或收购品牌,在欧洲认可度较高,为销售主力,2023 年1-4 月此类车型销量在欧市占率为8%,欧洲市场占比车企全球销量的11.8%,占出口比例超80%。以上车企除了上汽,其余均有欧洲本土产能,预计受反倾销影响较小。
▪ 中资品牌的出口车企:例如比亚迪、长城、一汽、江淮、小鹏等,或将成为反倾销对象,但此类车企在欧洲市占率仅0.3%,出口主力在东南亚市场,对欧出口比例较低,不对欧洲销量形成冲击,后续需要关注具体欧盟讨论进度。
而从相互依赖对比来看,中国是欧洲的主要出口国。2022 年中国进口车销量达88.5 万辆,同比-5%,其中德国、斯洛伐克、英国、奥地利为主要出口国,总销量达46.4 万辆,占比超过52%;单看电动车,2022 年中国进口车销量达4.3 万辆,同比 44%,其中德国、瑞典、英国等欧洲国家为主要出口国,销量超3万辆,占比达70%。
因此,法国拟推动欧盟对我国电动车企业发起“双反”调查,但由于中国是欧洲的主要出口国,相互制约较大,法国此举仍未落地,即使后续推进也对中国车企的影响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