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培训:今年出口形势及gdp增长目标跟踪 -pg电子试玩网站免费
最近有两个话题成为市场的焦点:
一是据媒体报道,国内几大世界级港口均出现集装箱堆积情况:上海洋山港集装箱堆到了太仓,宁波舟山港堆积量空前,深圳盐田港已经堆了7层……港口集装箱堆积如山、外贸变得异常冷清的言论此起彼伏。
二是今年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为5%,低于5.5-6%的市场一致预期,因为前两月的出口下滑,关于中国经济复苏乏力的说法也不胫而走。
本文试图找到出口下滑的真相,以判断今年进出口的形势,再通过对消费和投资的分析,找到高频数据来跟踪gdp增长目标实现情况。
出口下滑的真相
3月7日,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按美元计算,中国出口同比下降6.8%;按人民币计算,中国出口同比微增0.9%。开年的第一份外贸“成绩单”似乎并不亮眼,各大港口的空集装箱堆积如山,美欧转移供应链动作频频,一时有风声鹤唳,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那么今年外贸形势到底如何呢?
(一)空集装箱堆积的原因
2月初数据显示,国内的空箱堆积量超过500万标准箱,约是疫情前同时期的2倍。全球集装箱交易平台container xchange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以来上海港cax指数(集装箱可用指数)均在0.6以上,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意味着港口的进港集装箱多于出港集装箱,容易出现空箱在港口堆积的情况。如图所示,中国出口和进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大幅下降,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跌破1000元,也反映了堆积的现状。
这一堆积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真的是外贸凉凉了吗?综合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1.当前欧美因为高通胀和加息等因素,导致外贸需求减少。
2.2021年以来,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紧张,美欧进口商普遍提前大量囤货补库存,因此2021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月度出口规模普遍偏高,现在的去库存导致需求减少。
3.2021年外贸异常火热时,一箱难求,集装箱厂商扩大生产。当外贸需求骤降时,空箱子大量堆积。
4.在美国洛杉矶港,2023年前10周,40英尺集装箱cax的数值维持在0.78以上,最高时达到了0.83。在北欧的安特卫普港,cax数值也在0.8以上。换句话说,欧美消费地港口空箱堆积情况甚至比我们国内还高!
由是观之,空箱堆积有需求下降的原因,也有集装箱的供给和需求错配、库存周期的原因,不能简单说我们今年的出口将会出现大幅下滑。从海关最新数据看,2月下旬以来,出口用箱量在持续增长。
(二)需求减少是美国的原因吗?
近段时间,美国一直通过高科技封锁来遏制中国的发展,贸易领域也逐步推行供应链替代,也传出很多美国企业都将订单给到东南亚和印度等地区,所以不少人把中国前两月的出口下滑归因于美国的打压和替代,事实真是如此吗?
1、亚洲运往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量下滑
去年9月亚洲发往美国的海上集装箱运输量同比减少13%,连续两月同比减少。到去年12月,同比减少幅度扩大为23%。今年1月,亚洲发往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量同比减少17%,跌幅有所收窄。所以,亚洲整体的集装箱运输量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下滑,不是中国独有现象。
2、越南出口下降更严重
据越南统计局最新数据:2023年前两个月,货物出口额预计为494.4亿美元,同比下降10.4%;货物进口额预计为466.2亿美元,同比下降16%。2022年美对越进口订单下降30%-40%,去年12月取消的开往越南的远洋航行增加了50%。同期中国的出口按美元计算,同比下降6.8%,远好于越南。所以,出口下滑是供应链转移的说法不准确。
3、我国的出口结构分析
2023年1-2月我国与东盟的进出口以人民币计价的增速达到9.6%,而对欧盟、美国、日本等低于去年同期。东盟继续为我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继续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比去年同期低2.6%;美国为我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总值为比去年同期降低10.6%。此外,前2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计进出口2.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在美国进出口同比正增长的背景下,前2月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额度为4941.1亿元,同2022年前两个月对比,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度同比下降了15.2%。同期中国却对东盟的出口额度同比增长了17.9%。对比之下,我国的外贸出口金额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只是出口方向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三)出口面临挑战,但韧性十足
从上文分析可知,空集装箱堆积不能简单的归结为需求下降,也不能简单得出今年出口将会大幅下滑的结论,全球都出现了空集装箱堆积的情况,亚洲对美国的集装箱运输量整体出现下滑。中国的出口和越南对比,越南的下降幅度更大,说明1-2月份的出口下滑,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从中国1-2月份的出口结构来看,美国确实调整了对外贸易的战略,将更多的订单给到欧洲和日韩,为了应对美国的打压,中国不少企业将工厂开到了东南亚,导致中国对东南亚的出口大增,但实际上有很多最终卖给了美国。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实际下滑并没有那么严重。同时中国与欧盟和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成了亮点,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对美国贸易的下滑。
过去两年海外囤货太多,现阶段可能仍需清库存,大概等到五六月份才会逐步下新订单,但一些细分化、个性化品类的产品,照样卖得很好。至于非消行业“四大金刚”——新能源、机械、汽摩配、建材,则是涨势喜人。2023年前2月,汽车出口成为中国出口的一大亮点。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1-2月汽车出口金额同比大增65.2%,出口数量增长43.2%。
所以,今年中国的外贸出口全年未必会很高,但应该比市场的悲观预期要好,整个走势可能会“先下后上”,呈现“前低后高”的态势,压力主要在一季度。
三驾马车对gdp的贡献分析
gdp可以通过收入法和支出法来计算,一个是从生产的角度,一个是销售的角度,两者最终的结果理论上是一致的。目前基本上都是使用支出法计算,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因此通过分析三驾马车的增长情况,能帮助我们预测经济复苏前景。
我们先来看三驾马车对gdp增长的拉动,就是分别拉动了几个百分点,以去年为例,gdp增长3%,其中消费拉动1%,投资拉动1.5%及净出口拉动0.5%。从最近14年的数据得知,2009/2010/2011/2013/2016/2018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都为负数,一共6年,接近一半,在净出口负拉动较大的年份,如2009/2010,投资是gdp增长主要拉动力量。
而三驾马车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与拉动其实是一个概念,等于三驾马车增量/支出法gdp增量*100%,gdp增长率乘以贡献率,则得到三驾马车对gdp增长的拉动。
纵观这十来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呈现较大的波动,最近几年因为疫情影响,消费受到较大的抑制,国外的需求增加较多,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
虽然今年的出口有一定的压力,但是并不像市场通过表象看到的那么悲观,通过出口国家的调整、出口结构的调整,依然有机会实现稳住外贸形势。我们假设2023年的净出口增长为0,在这个基础上,要实现今年5%的经济增长目标,消费和投资应该增长多少呢?如何跟踪消费和投资的进展,并找到相应的指标做出判断呢?请看下文。
通过高频数据来预测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
(一)通过社零预测最终消费
支出法gdp的三大需求之一,最终消费是年度数据,算贡献率也只有季度数据,不利于我们跟踪和预测,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相关性来找到高频数据,来预测最终消费。
最终消费=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从近20年的数据来看,这两者与最终消费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居民消费/最终消费=0.7,政府消费/最终消费=0.3。而社零/最终消费则有一定的波动,从2020-2021年,最高为0.77,最低为0.61,但这些数据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变化非常缓慢,我们以前一年的数据来预测下一年的,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但考虑到一点,2022年的疫情管控比较严重,其社零数据偏差较大,我们以2021年社零与最终消费的占比来做预测,即社零/0.7=最终消费,这样方便我们以月度的社零数据来做出预测。
(二)社融增量和新增人民币贷款与资本形成总额比
同样,资本形成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数据都为年度或者季度数据,我们同样希望以频率更高的数据来观察资本形成总额的发展趋势。社会融资增量最能代表社会的融资需求,进而能体现企业投资的信心和活力,而社融增量中的人民币贷款又是重中之重。如下图所示,我们将社融增量和新增人民币贷款除以资本形成总额,从而观测其占比的趋势和稳定性。
趋势很明显,一是社融增量和新增人民币贷款与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在逐步上升;二是新增人民币贷款与资本形成总额比的稳定性更好,波动明显小于社融增量与资本形成总额之比;三是除了2020年疫情冲击,新增人民币贷款与资本形成总额之比变动相对缓慢。综上所述,考虑到今年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我们取2020和202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与资本形成总额之比的中间值43%,作为2023年以新增人民币贷款预测资本形成总额的参数。
5%的目标合理吗?如何拆解和跟踪?
(一)5%的增长目标太低了吗?
受益于疫情防控放开,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会强力复苏,gdp有望实现5.5-6%的增长,当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目标定位5%的时候,资本市场反应较大,认为今年的复苏可能不及预期,更多的是一种强预期和弱复苏的现实。
我个人不认为5%的经济增长目标过低,更不认为这一目标代表我们今年的经济复苏不行,依然维持对于2023年宏观经济和政策积极的观点。理由如下:
1、2023年5%左右的 gdp增长目标,兼顾当前与长远。“必须在提高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
2、反映了这届政府实事求是的作风。今年出口面临一定的压力,内需的复苏也不是一日之功,存在一定的时滞,上半年将面临出口不济、内需不足的双重压力,造成的增长缺口需要下半年补上,实现5%的增长目标并不容易。
3、风险化解和信心恢复需要时间。房地产企业资金风险、居民购房信心恢复都需要时间;地方政府债务方面,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遏制增量、化解存量,也是当务之急。
因此,不能以简单的数据高低来看待5%的增长目标,而是要结合当下和长远,宁可要一个健康的、较低增速的经济,也不要饮鸩止渴,大上快上,最后一地鸡毛。
(二)如何跟踪gdp增长率进展
根据上文,我们假设今年的净出口0,今年gdp增量主要通过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来完成,即我们常说的消费和投资。如果要完成这一目标,gdp的绝对值上要增加多少呢?
要计算gdp的绝对值增加多少,需要弄清楚几个概念,一是统计局公布的gdp是名义gdp;二是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长率又是实际增长率,一般以1978年作为基准,按不变价格计算。所以,我们以5%的实际增长率去计算名义gdp的绝对值,需要对2023年gdp平减指数做出预测。
笔者将平减指数、cpi、ppi和r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做对比,发现ppi与平减指数的趋势一致,但波动更大,而cpi在数值上较为接近。
于是,笔者又将ppi与cpi的均值与平减指数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拟合度非常好,因此我们可以通过ppi与cpi的均值来预测2023年gdp平减指数同比增长率。
今年的cpi目标位3%,2023年2月,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上涨0.8%转为下降0.5%。从同比看,cpi上涨1.0%,涨幅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2023年2月,ppi环比无变动,同比下降1.4%。
由此可以看出,今年的cpi、ppi都将呈现出前低后高的特点,ppi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回落,今年可能会低于cpi,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复苏和国际形势,假设2023年ppi为1%。因此,我们得出2023年gdp平减指数为2%。2022年平减指数为734.31(1978年为100),则2023年可能为734.31*1.02=749。2022年不变价格gdp为164809.55亿元,按照5%的增长目标,得出2023年不变价格gdp为173050.03,名义gdp为173050.03*749/100=1296144.72亿元,相比2022年的1210207.2亿元增加85937.52亿元,相当于名义增长率为7.11%。
即在净出口为0的假设下,我们2023年通过最终消费和投资应增加8.59万亿人民币,才能实现5%的实际增长率目标。
(三)消费和投资增长多少能实现呢?
我们先来看下将要用到的两个数据:社零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在2023年前两月的情况。
2023年1-2月,社会零售总额为7.7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5%,去掉2020年疫情影响,3.5%是2018年以来的最低同比增速。如果按照上文的比例,我们可以预测出1-2月的最终消费为7.7/0.7=11万亿。
2023年1-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75万亿人民币,同比大增32.2%。绝对值和同比增速都创下新高。如果按照上文得出的比例,我们可以得出1-2月的资本形成总额为6.75/0.43=15.7万亿。当然,1-2月份,尤其是1月份如此高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是不可持续的。
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消费的复苏目前比较乏力,政府对消费的拉动很有限;但投资的拉动很暴力,因此,今年的复苏的拉动将呈现明显的分化:消费前低后高,投资前高后低。这一趋势值得我们紧密跟踪。
2022年的支出法gdp的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未公布,但我们可以从统计局的发言一窥端倪。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超过6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2022年投资规模继续扩大,达到57.2万亿元。这两个数字相加基本与gdp总额相符。
消费和投资数额基本相等,且考虑到今年投资会高于消费,我们可以假设2023年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相等,从而相对简单地估计今年gdp能否完成既定目标,在净出口为0的前提条件下,即以2022年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之和为基数:60 57.2=117.2,测算出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总额综合增长率为129.61/117.2-1=10.59%。
因为社零最终消费和新增人民币贷款与资本形成总额的比例相对稳定,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社零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月度数据来推测当前完成全年gdp增长目标的进度情况。
即我们的结论是:假设进出口部门对 gdp 的拉动作用为0,如社零累计同比增速和新增人民币贷款累计同比增速的算术平均值大于 10.59%,且接下来能持续保持,则今年能顺利完成gdp 的既定目标。
如今年前两月,社零同比增速3.5%,新增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为 32.2%,其算术平均值为(3.5% 32.2%) /2=17.85%,如果这一趋势能够持续,能够超额完成目标,如果后续跟踪低于10.59%,则需要引起重视,并加大刺激力度才能完成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