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在欧纠纷增多 中欧自贸协定或可减少障碍壁垒 -pg电子试玩网站免费
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欧洲遇到阻滞。今年以来,欧盟对中国钢铁、化工等产品发起数起反倾销调查,并采取相关贸易救济措施,使中国相关产业企业对欧出口遇到阻碍。
中欧自贸协定被期待能够化解这一困境。在近日于北京召开的“推动自贸合作,提升中欧经贸关系”研讨会上,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提出:“全面深入的中欧自贸协定能够为企业贸易投资减少壁垒和障碍,提供更多便利化措施,推动中欧双方经济优势互补,深入持久发展。”
分歧和摩擦的增多,与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相关。2015年,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欧盟是中国累计第三大实际投资来源地。
“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欧盟对华投资仍有较大增长幅度,表明欧盟企业仍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王锦珍说。
在紧密的经贸交往中,中欧贸易纠纷也在增多。欧盟对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态度让前景更加黯淡。11月9日,欧委会在向欧洲议会及理事会提交的修改其反倾销法律制度的提案中,以“市场扭曲”的概念和标准替代“非市场经济”,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替代国”做法。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丝绸部主任于华波说,这个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中国企业在应诉欧盟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件中往往需要更多的精力和费用。
“中国工商界对此感到遗憾。”王锦珍说。但他同时认为,双方经济的互补性仍大于竞争性,希望欧盟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问题上信守承诺,按期、全面、彻底地履行义务,为中欧自贸区建设做好准备。
除了反倾销、反补贴案件的相对增多之外,所谓的“中国议价”也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也扮演了拦路虎的角色。
“中国公司到欧洲或者到其他地方购买一家外国企业时,经常不得不支付更高的价格,就是因为我们是来自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普华永道首席经济学家张鉴钧说。
他提醒,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体制障碍问题,“为什么中国企业到海外要比其他国家的公司要掏更多的钱?”,需要在中欧双边未来讨论时候特别关注。
还有一些问题也给“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带来困扰。据于华波了解,企业的大订单、长期订单越来越少,收款期延长,索赔赖账增多,企业承担的风险加大,融资成本提高,进口商对商品质量更加苛刻,“以前不成为问题的问题,现在都可能成为进口商要求降价甚至索赔的理由。”而目前由于近期经济放缓,贸易需求不旺,出口商和进口商的日子都不好过,导致中欧贸易纠纷增多。
订单转移也是一个突出问题。“以纺织品、服装定单转移最为明显,自从2015年起,欧盟自中国进口明显减少,而孟加拉、越南等国进口快速增长,中国企业面临的价格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于华波说。
在中国,懂欧洲语言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了解当地文化和法律法规的人才数量并不多,为企业开展中欧贸易和投资合作出谋划策并提供法律支持的人更少,人才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困难。
张鉴钧指出,企业对于投资国的投资环境、法律法规、环保规则、劳工标准等外来的投资人并不很了解,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怎么样在短的时间内充分了解当地所有法律法规,利用好当地服务机构帮助我们把事情尽快办好”。
中欧自贸协定对于缓解上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中欧之间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发展的空间很大,“但具体到企业来说,能有实实在在关税的减免,对企业有直接的关系”。张鉴钧说。